汇众蓄电池不倒酸内化成工艺
汇众蓄电池不倒酸内化成工艺,包括向电池中注入电解液(第一次注酸),电解液液面高度位于对焊点中心位置;对电池进行第一阶段充电、第二阶段充电、第三阶段充电;对电池进行放电处理;对电池进行第四阶段充电、第五阶段充电、第六阶段充电;向电池补加调和电解液(第二次注酸),调和后蓄电池内电解液密度为1.28g/cm3~1.30g/cm3;它主要解决传统铅酸蓄电池内化成工艺充电周期长、自放电速率快、充电倍率高、能耗大的不足。本发明专利技术充电时间与现有内化成工艺对比可减少50%以上,充电时间不高于24小时,充电耗电量为3~4倍额定容量,前期自放电速率比现有工艺可降低20%以上。
汇众蓄电池不倒酸内化成工艺,包括向电池中注入电解液(第一次注酸),电解液液面高度位于对焊点中心位置;对电池进行第一阶段充电、第二阶段充电、第三阶段充电;对电池进行放电处理;对电池进行第四阶段充电、第五阶段充电、第六阶段充电;向电池补加调和电解液(第二次注酸),调和后蓄电池内电解液密度为1.28g/cm3~1.30g/cm3;它主要解决传统铅酸蓄电池内化成工艺充电周期长、自放电速率快、充电倍率高、能耗大的不足。本发明专利技术充电时间与现有内化成工艺对比可减少50%以上,充电时间不高于24小时,充电耗电量为3~4倍额定容量,前期自放电速率比现有工艺可降低20%以上。
技术介绍
铅酸蓄电池化成工艺主要分为极板化成和电池内化成两种方式。目前,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,国内铅酸蓄电池行业主要企业均已采用电池内化成技术。传统电池内化成技术一般采用两次注酸法。两次注酸法较为常见,第一次注入的电解液相对密度为1.065~1.180g/cm3,经充电化成后倒出电解液,二次注入相对密度为1.290~1.400g/cm3的电解液,这种方法化成周期较短,但需要增加倒酸设备和废酸处理设施,前期设备投入成本较高,且两次注酸导致极板内外电解液密度差异较大,电池内部因密度差异形成浓差微电池,导致电池初期自放电速率较快。一次注酸法需提前估算所需电解液密度和数量,一般相对密度在1.200g/cm3以上,这种方法不需要倒酸设备和废酸处理设备,设备投入小,电池后期不需补加电解液,无极板内外电解液浓差引起的自放电,但充电时间长,一般不低于72小时,生产效率低。
技术实现思路
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内化成工艺的充电周期长、自放电速率快、充电倍率高、能耗大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环保、节能、高效的铅酸蓄电池内化成工艺。本专利技术一种铅酸蓄电池不倒酸内化成工艺的技术方案包含:步骤1、向电池中注入电解液(第一次注酸),电解液液面高度位于对焊点中心位置,电解液温度不高于40℃,电解液密度为1.2g/cm3~1.25g/cm3,有小盖电池充电过程需加盖小盖;步骤2、对电池进行第一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1~0.15C(A),充电时间1~2小时,C为蓄电池的额定容量,单位为Ah;步骤3、对电池进行第二阶段充电,充...
技术保护点
一种铅酸蓄电池不倒酸内化成工艺,其特征在于包括:步骤1、向电池中注入电解液,电解液液面高度位于对焊点中心位置,电解液温度不高于40℃,电解液密度为1.2g/cm3~1.25g/cm3;步骤2、对电池进行第一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1~0.15C(A),充电时间1~2小时;步骤3、对电池进行第二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25~0.35C(A),充电时间4~6小时;步骤4、对电池进行第三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20~0.30C(A),充电时间1~2小时;步骤5、对电池进行静置处理,静置时间1~2小时;步骤6、对电池进行放电处理,放电电流15~25(A),放电时间1小时;步骤7、对电池进行第四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03~0.05C(A),充电时间0.5小时;步骤8、对电池进行第五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20~0.25C(A),充电时间1~3小时;步骤9、对电池进行第六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10~0.15C(A),充电时间2~4小时;步骤10、检测电解液密度,向电池补加调和电解液,电解液密度为1.30~1.40g/cm3,调和后蓄电池内电解液密度为1.28g/cm3~1.30g/cm3;步骤11、调整电...
技术特征摘要
技术介绍
铅酸蓄电池化成工艺主要分为极板化成和电池内化成两种方式。目前,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,国内铅酸蓄电池行业主要企业均已采用电池内化成技术。传统电池内化成技术一般采用两次注酸法。两次注酸法较为常见,第一次注入的电解液相对密度为1.065~1.180g/cm3,经充电化成后倒出电解液,二次注入相对密度为1.290~1.400g/cm3的电解液,这种方法化成周期较短,但需要增加倒酸设备和废酸处理设施,前期设备投入成本较高,且两次注酸导致极板内外电解液密度差异较大,电池内部因密度差异形成浓差微电池,导致电池初期自放电速率较快。一次注酸法需提前估算所需电解液密度和数量,一般相对密度在1.200g/cm3以上,这种方法不需要倒酸设备和废酸处理设备,设备投入小,电池后期不需补加电解液,无极板内外电解液浓差引起的自放电,但充电时间长,一般不低于72小时,生产效率低。
技术实现思路
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内化成工艺的充电周期长、自放电速率快、充电倍率高、能耗大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环保、节能、高效的铅酸蓄电池内化成工艺。本专利技术一种铅酸蓄电池不倒酸内化成工艺的技术方案包含:步骤1、向电池中注入电解液(第一次注酸),电解液液面高度位于对焊点中心位置,电解液温度不高于40℃,电解液密度为1.2g/cm3~1.25g/cm3,有小盖电池充电过程需加盖小盖;步骤2、对电池进行第一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1~0.15C(A),充电时间1~2小时,C为蓄电池的额定容量,单位为Ah;步骤3、对电池进行第二阶段充电,充...
技术保护点
一种铅酸蓄电池不倒酸内化成工艺,其特征在于包括:步骤1、向电池中注入电解液,电解液液面高度位于对焊点中心位置,电解液温度不高于40℃,电解液密度为1.2g/cm3~1.25g/cm3;步骤2、对电池进行第一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1~0.15C(A),充电时间1~2小时;步骤3、对电池进行第二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25~0.35C(A),充电时间4~6小时;步骤4、对电池进行第三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20~0.30C(A),充电时间1~2小时;步骤5、对电池进行静置处理,静置时间1~2小时;步骤6、对电池进行放电处理,放电电流15~25(A),放电时间1小时;步骤7、对电池进行第四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03~0.05C(A),充电时间0.5小时;步骤8、对电池进行第五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20~0.25C(A),充电时间1~3小时;步骤9、对电池进行第六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10~0.15C(A),充电时间2~4小时;步骤10、检测电解液密度,向电池补加调和电解液,电解液密度为1.30~1.40g/cm3,调和后蓄电池内电解液密度为1.28g/cm3~1.30g/cm3;步骤11、调整电...
技术特征摘要
1.一种铅酸蓄电池不倒酸内化成工艺,其特征在于包括:步骤1、向电池中注入电解液,电解液液面高度位于对焊点中心位置,电解液温度不高于40℃,电解液密度为1.2g/cm3~1.25g/cm3;步骤2、对电池进行第一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1~0.15C(A),充电时间1~2小时;步骤3、对电池进行第二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25~0.35C(A),充电时间4~6小时;步骤4、对电池进行第三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20~0.30C(A),充电时间1~2小时;步骤5、对电池进行静置处理,静置时间1~2小时;步骤6、对电池进行放电处理,放电电流15~25(A),放电时间1小时;步骤7、对电池进行第四阶段充电,充电电流0....